可乐涨价背后,藏着两家巨头的一场“关税大逃杀”
-
你手里的百事可乐可能要涨价了,但原因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——不是糖贵了,也不是瓶子变高级了,而是一场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,把两家可乐巨头的百年商战剧本彻底改写。 百事刚发预警:今年利润可能零增长;可口可乐一边庆幸逃过一劫,转头却发现装饮料的铝罐成了吞金兽。 更魔幻的是,这场税收风暴还逼着可口可乐打脸自己的环保承诺……
20世纪70年代,百事可乐把核心的饮料浓缩液生产线搬到爱尔兰,图的就是当地12.5%的超低税率。 这个操作让百事每年省下数亿美元,但2024年美国政府一纸关税令,让爱尔兰生产的浓缩液背上10%的额外成本。 一瓶可乐的成本直接涨了8%-10%,百事立刻把2025年的盈利预期从“温和增长”砍成了“原地踏步”。
北美市场的数据更让百事心凉:2023年第一季度,百事在碳酸饮料市场的份额跌到第三,被黑马品牌胡椒博士反超,和第一名可口可乐的差距拉大到5.3%。 年轻人购物车里,百事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,曾经的“潮酷代言人”标签正在褪色。
可口可乐看似躲过一劫。 它把浓缩液生产线留在美国本土和波多黎各,完美避开关税炮弹。 但加拿大进口的铝材突然被加征25%关税,让可口可乐每年30万吨的铝罐原料成本暴涨。 按2023年财报数据,每个铝罐成本增加0.2元,一年就要多花1.2亿美元。
包装部门连夜开会,方案简单粗暴:多用塑料瓶。 但问题来了——可口可乐曾高调承诺2035年实现包装40%再生材料,而塑料瓶的回收率比铝罐低30%。 2023年环保组织统计显示,可口可乐塑料瓶使用量同比增加17%,直接导致全年碳足迹增加5万吨。
百事的日子也不好过。2023年财报显示,第一季度营收下降1.8%,净利润暴跌10.3%,股价在标普500上涨的情况下逆势下跌4.89%。 爱尔兰生产线原本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,现在成了拖累全球调货速度的绊脚石。
可口可乐的“幸运”背后藏着更大风险。 铝罐不够用,换成塑料瓶又怕消费者骂街。 2023年6月市场调研显示,19%的美国消费者会优先选择环保包装的饮料,其中千禧一代和Z世代占比高达63%。一边是成本压力,一边是品牌形象,可口可乐的包装实验室已经开始测试竹子纤维和藻类基材料。
百事试图用营销扳回一局。 2023年夏天砸1.2亿美元请顶流明星代言,结果碳酸饮料销量仅微涨0.7%,反而被网友吐槽“广告费比饮料研发费还高”。 相比之下,可口可乐用“怀旧营销”复刻1985年的经典玻璃瓶,带动北美地区销量增长2.1%。
供应链的暗战也在升级。 百事偷偷考察墨西哥工厂,评估是否能把爱尔兰生产线搬回美洲;可口可乐则在美国本土狂签铝材长约,甚至把易拉罐厚度从0.21毫米减到0.19毫米,就为了省下3%的铝用量。
这场关税风暴还炸出一个冷知识:你喝的可乐里,浓缩液成本其实只占8%,包装和物流才是大头。百事为了省关税,不得不把爱尔兰的浓缩液先运到加拿大再转美国,物流时间从7天拉长到16天,仓储费飙升20%。
环保组织的数据更扎心:全球每天卖出20亿瓶可乐,但回收率不足50%。 当可口可乐被迫多用塑料瓶时,太平洋上的垃圾带正以每年160万吨的速度扩张——这相当于往海里扔了320亿个可乐瓶。
两巨头的财报电话会成了比惨现场。 百事CEO直言“地缘政治风险超出预期”,可口可乐CFO则抱怨“铝价波动吃掉我们半个季度的利润”。 分析师算了一笔账:如果关税持续到2025年,百事至少要砍掉3%的营销预算,可口可乐得在包装上多砸2亿美元。
普通消费者还没感受到货架上的价格变化,但便利店老板们已经收到风声。 纽约一家连锁店老板透露,百事销售代表暗示“下半年可能调价”,而可口可乐的促销活动从“买二送一”悄悄变成了“买三送一”。
这场战争没有赢家。 当你在超市纠结选百事还是可口可乐时,可能不知道手里的这瓶饮料,刚刚经历了一场横跨大西洋的税收炮火,以及两家百年企业咬着牙做的选择题。
